『研究人員為了避免受試者自評時不夠客觀,另外找來了 198名健康的大學生重複上面的實驗,並且在最後一關給受試者看令人不安的圖片時,監測受試者的腦波圖,結果發現實驗組大學生的腦波圖中,用來代表情緒困擾的神經生物標記物相較於對照組有明顯的下降。
研究人員表示,這第二組實驗產生的結果尤其值得注意,因為目前其他「不騙人安慰劑」的研究都採用自評的方式回報成效,要不就是觀察行為的結果,而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像他們一樣觀察腦波圖,並且發現其中用來代表情緒困擾的神經生物標記物有下降。
影響人們的期望
帶領研究的格瓦拉說,這證明了「不騙人安慰劑」產生的效果不是「反應偏差」,而是大腦真正有所改變。「我認為這是真的心理生物學效應,我們真的透過操縱微調並影響了人們的期望。」格瓦拉接著說,他認為「不騙人安慰劑」或許可以用在對應期望的病症上,像是焦慮、憂鬱、疼痛上。如果「不騙人安慰劑」沒效,那麼再試其他方法也無妨。』